下半年经济会否持续复苏?六大关键词预判中国经济下半场

2020-07-16 15:17   来源: 腾讯网

    

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在全球经济中的体量来看,余淼杰认为,疫情对中国是机遇大于挑战的。 “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20年代逐渐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是毫无疑问的”,他认为,在和平环境下,这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半年报”7月16日揭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除GDP外,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3.2%;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5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发布会上表示,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我们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信心的。同时,经济回升也是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实现的。

GDP:二季度经济“由负转正”,传递哪些信号?

结合上半年情况,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余淼杰认为,按照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计算,三、四季度要保持7%的增速,全年才可能实现3%以上的增长。

分析上半年经济增速不如预期的原因,余淼杰认为,从“三驾马车”来看,出口的表现基本符合预期,但消费的拉动还不够,同时,有效投资还没有完全到位。

不过,二季度GDP“由负转正”,由一季度6.8%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3.2%,也传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分析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认为,一季度6.8%的负增长是在2010年以后我国经济已经处于明显下行过程、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三个因素叠加造成的严峻局面,但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目前,短期冲击的主浪已经过去,我们可以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2020年经济运行由“前低”转入“后高”是必然趋势。

不过,一些指标仍在下降。刘爱华表示,二季度的回升增长仍然属于恢复性的增长。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贾康认为,虽然从短期到中长期仍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的判断,是实实在在有客观依据的。

具体而言,我国长期发展的支持空间、成长性所伴随的韧性与回旋余地都客观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发展还有相当可观的空间。

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在全球经济中的体量来看,余淼杰认为,疫情对中国是机遇大于挑战的。 “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20年代逐渐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是毫无疑问的”,他认为,在和平环境下,这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物价:上半年CPI涨3.8%,全年3.5%左右能否实现?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要保持在3.5%左右。综合前6个月表现,接下来月度CPI要保持平稳态势才能完成全年既定目标。

逐月来看,前4个月CPI分别同比上涨5.4%、5.2%、4.3%和3.3%,至5月,CPI重回“2区间”,同比上涨2.4%。6月CPI同比上涨2.5%,基本保持平稳。今年以来,CPI涨幅整体呈回落态势。

对全年同比增长3.5%左右的目标,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连平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综合翘尾因素影响和国内需求回升,年内物价将保持在较为平稳状态。完成3.5%左右的全年目标,基本没有悬念,甚至可能达到3%以内。

连平认为,一方面,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继续下降,甚至可能到0,会带动CPI持续下行。据测算,在6月份2.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推动和引领下,下半年国内经济会有较好表现,二季度经济增速较大幅度回升,三四季度继续向上,季度增速可能超过6%,国内经济会逐步回到趋势性轨道上。因此,物价难以出现大幅度回落。

综合两方面因素,连平认为,需求上升会与翘尾因素下降形成对冲,物价会保持在较为平稳的状态。

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大,新个体经济能否稳就业?

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逐月来看,今年1-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6.2%、5.9%、6.0%、5.9%和5.7%。单月最高出现在疫情暴发的2月,6月份表现最好。

分析走势,刘爱华认为,在就业优先政策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少增173万人,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

为稳就业,政府出台多项针对性措施。比如,今年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超过20%;普通高校专升本扩招达32.2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新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创业”正在成为就业新选项。

新个体经济,“新”在哪?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的意见,新个体经济以数字经济为主要内容,疫情期间勃兴的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知识传播和经验分享平台、线上社交、短视频平台以及“宅经济”等都被纳入范畴。

长远来看,“新个体经济”发展需制度保障。连平认为,各类新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规范性的制度约束,避免快速膨胀带来一些不合理的或是对经济运行有害的因素。

对此,13部门发布的意见首次提出,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明确平台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报酬权、休息权和职业安全,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各地也在为“自主创业”创造环境,比如,北京近期对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进行“升级”,范围扩大、门槛降低,同时取消了部分限制。

消费:消费券、直播带货能否支撑下半年消费复苏?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其中餐饮收入下降32.8%。

逐来看,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3月、4月、5月、6月分别下降15.8%、7.5%、2.8%和1.8%,降幅逐步缩小,整体呈回升态势,但仍未回到疫前水平。此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在8%上下的正增长。

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疫情后的经济恢复,经济学界有观点认为,要将“刺激消费、启动内需”作为“牛鼻子”。“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必须得走这样一个路径。”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说。

操作层面,政府已经分批面向社会发放消费券,且仍在继续。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8日,全国有28个省份、170多个地市累计发放190多亿元消费券。随后,北京又陆续发放122亿元消费券,将持续至“十一”。

消费券撬动了实体消费,线上消费表现亮眼。1—6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比1—5月提高2.8个百分点。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8.8%和17.3%。

其中,直播带货贡献不小。明星、主播投身直播平台,不少政府官员也走进直播间帮助当地企业推销。“4·23”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明确态度,积极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也有观点对消费券、直播带货等的效用持保守态度。余淼杰就坦言,消费受到持久收入的影响,如果居民持久收入没有上升,那么消费券的拉动作用就非常有限。贾康也认为,消费的前提是老百姓具有购买力。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同比名义增长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消费的下半程如何走,政府工作报告也有部署: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外贸:进出口回暖,下半年外贸走势如何预判?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降幅较前5个月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71万亿元,下降3%;进口6.53万亿元,下降3.3%。

从走势上看,6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5.1%,出口自4月份起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进口在4月、5月份两位数降幅后,也于6月份“转负为正”,增长6.2%。6月单月,进出口双双出现正增长。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好于预期,总体逐步回稳。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璐认为,从外需角度看,我国出口回暖与出口订单集中完成交付相关,疫情进入平台期的海外经济体复工复产不断推进,需求逐渐恢复。

比如,目前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由于其整体疫情防控形势相对较好,疫情基本得以控制,且与中国贸易合作的结构更为优化,双边贸易合作持续深入。

此外,防疫物资出口快速增长,与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资相关的纺织品、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32.4%、23.6%和46.4%。疫情催生的“宅经济”消费也对出口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笔记本电脑、手机上半年出口分别增长了9.1%和0.2%。

对于下半年外贸的走势,余淼杰认为,全球疫情使得海外对中国的资本品和中间品需求疲软,但居民受到疫情长期负面影响,对消费品的需求可能会上升。因此,下半年会呈现消费品出口上升,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同比持平或下降的态势。总体来看,下半年出口可能与去年同期持平或缓慢增长。

下阶段稳外贸举措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需要帮助外贸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渠道,推动外贸转内销,扶持外贸企业转型,恢复生产正常运行,保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特别是外贸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生产遇到阻碍,上游供货紧张,下游销路受到影响,会影响到成千上万人的就业和民生,“帮助中小外贸企业突破困境,是各地政府非常紧迫的课题。”

投资:“两新一重”能否托举中国经济疫后复苏?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

2019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受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跌至-24.5%,此后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分析“三驾马车”对下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余淼杰认为,消费贡献率将会下降,出口呈现持平或缓慢增长态势,拉升作用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证全年有一个较温和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有效投资。

其中,“两新一重”成为今年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今年5月底,“两新一重”作为一个新词,出现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两新一重”,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目前,政府已出台针对性政策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比如,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管网改造、加装电梯等; 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两新一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变化?7月13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两新一重”的作用被明确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

余淼杰以充电桩举例,按照要求,未来新能源车跟充电桩的比例应该达到1:1,而目前我国的车桩比仅为3.4:1,也就是说每3.4辆车才有1个充电桩,随着未来我国新能源车数量不断扩大,充电桩有巨大提升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再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住建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40亿平方米,能拉动5万亿元投资。按此计算,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预计拉动今年投资1.2万亿元左右。

在拉动直接投资之外,“两新一重”也将发挥乘数效应,增加就业。余淼杰介绍,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对建筑以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都会产生明显拉升用作,为这些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责任编辑:七七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黑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投诉建议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sitemap |